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际经济评论》

2025年第2期

查看往期

应对全球金融治理新挑战:布雷顿森林会议80周年反思2025-04-08

应对全球金融治理新挑战:布雷顿森林会议80周年反思作者:金立群(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礼卿(中央财经大学)[美]巴里·艾肯格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周宇(中国人民银行)贺力平(北京师范大学)摘要:2024年12月18日,第十一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应对全球金融治理新挑战:布雷顿森林会议80周年反思”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分享了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全球金融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观点。从1944年7月建立至1973年3月终结,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其存续期间对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和世界经济的持续繁荣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积极意义在于多边主义合作理念引导下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但其主要缺陷则是合作的非对称性。美国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变迁,是这种非对称性合作发展、存续和终结的根本原因。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已成为历史,但其遗留的问题依旧存在。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以单一国家的法币(美元)作为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内在矛盾并未得到解决,“特里芬难题”仍然存在。美元的过度特权也严重影响了世界其他经济体的金融和经济稳定。针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国内外学者提出过不少改革方案,包括回归国际金本位、创设单一世界货币、实施基于特别提款权的超主权货币、实行改良的美元本位以及发展多元储备货币体系等。总体上看,回归国际金本位既不现实也不可取,而其他方案也不容易实现。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短期内不会动摇,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仍然任重道远。此外,还需警惕国际货币体系碎片化进程,以及未来在经济和地缘政治基础上形成货币集团的风险。在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背景下,未来十年国际金融构架改革很可能是渐变而非激变,并受到银行主导金融体制与市场主导金融体制之间竞争的影响。构建21世纪新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以应对当下所面临的新挑战,需解决国家之间以及国际关系层面的矛盾和冲突,加强多边主义与制度化的合作。 

主权债务重组中的待遇可比原则:历史、进展与启示2025-04-08

主权债务重组中的待遇可比原则:历史、进展与启示作者:傅秋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摘要:在国际主权债务重组的语境中,待遇可比原则通常被视作促进协议达成的最重要原则之一。该原则强调,所有债权方需公平分担债务重组过程中的总体损失,禁止任何“搭便车”行为,这对于维护协议的平衡性、确保未来合作的可能性至关重要。随着中低收入主权国家债权方异质性上升,特别是在2020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提出《缓债倡议后续债务处理共同框架》后,各方对债务重组方案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关于该原则是否得到清晰界定和有效执行的争论也愈发激烈,这暴露出国际主权债务治理机制的困境。本文深入探讨了待遇可比原则的起源、相关争议及最新发展动态。研究发现,尽管理论上,清晰化的规则可能有助于实现绝对公平的债务重组,但模糊化的衡量方式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可为各方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操作空间。从根本上讲,模糊化的实践不仅能显著降低谈判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而且有助于各方适应不断变化的债务形势。可以预见,待遇可比原则在未来仍将持续演变。中国可从规则的历史变迁中汲取经验,通过实际案例对既有规则进行迭代优化,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国际主权债务治理,力求在实现债权方和债务国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