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历史上中国与周边构建了稳定的关系结构与秩序,至近代,由于中国的衰落,传统的关系与秩序崩塌。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百年衰落的下行线,开始逐步重建周边关系与秩序,但长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以周边为基础的区域观并没有确立起来。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中国采取新的措施逐步与周边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形成愈益密切的经济关系,利用不断提升的实力和影响力,推动地区关系向良性的方向发展,并且在调整中构建新的地区发展和安全秩序。对中国来说,构建秩序的目标不是为了获取霸权,也不是要建立以己为中心的势力范围,而是为了一个稳定、和平、合作、发展的地缘区域综合环境。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周边区域观开始回归,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构建新周边关系与秩序的重要载体。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以及周边地区秩序的变化要放在历史转变长进程中来认识和考察。
[内容提要] 为了确保崛起时的良好周边环境,大国需要争夺周边小国,使其采取不敌对政策,与大国合作,参与大国主导的地区机制甚至与大国结盟。因此,采取怎样的地区战略争夺周边小国成为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作者认为大国崛起时会让周边小国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心态变化。正面心态的出现要求大国予以积极回应,而负面心态导致的不安全感会使周边小国采取投靠强者、加入其他地区集团或者彼此结盟的方式求得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大国的地区战略应当针对这些变化进行调整,实现良性的战略互动。大国的地区战略应包含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明示战略目标、分享崛起收益、提供安全承诺和供给地区机制等。大国还需努力减少外部干扰变量的影响,并谨慎使用武力。进入21 世纪以来,俄罗斯走上了重新崛起之路,为争夺周边小国采取了地区一体化战略。但俄罗斯的地区战略因目标模糊、连贯性不足和缺乏有效地区机制等问题,并未取得期待的效果。俄罗斯的经验教训为中国提供了借鉴。
[内容提要] 2005 年9 月,《2005 年世界首脑会议成果》文件签署,标志着“保护的责任”这一理念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各国对“ 保护的责任”立场并不相同。针对这种现象,作者认为,世界各国对于“ 保护的责任”适用时的立场,主要受到各国与美国的战略互信程度和美国对该国人权状况的认定两个因素的影响。基于此,世界各国对“ 保护的责任”的适用可区分为四种态度:支持、选择性支持、警惕、反对。通过运用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作者在检验世界各国应对西方将“保护的责任”适用于利比亚的过程中确证了上述观点。明确世界各国对“ 保护的责任”的适用做出不同反应的深层原因,可为人们把握“保护的责任”的适用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启示,如国际社会对“保护的责任”这一理念的接受并不意味着对该理念适用的支持,目前“保护的责任”仍未上升为一种正式的国际规范,地区性国际组织所持的立场对国际社会如何应对“保护的责任”的适用有一定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