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24年第5期

查看往期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的国际视野——以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为视点2024-05-24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的国际视野——以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为视点

邢广程

【内容提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国际环境。作者以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为视点,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的国际视野进行了考察,具体包括五方面:其一,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历史使命,即对中华传统文明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二,从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道路和制度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华文明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不断进行创新。其三,从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影响。“共同信念”从国土、国家、民族和文明的视角阐述了中华文明统一性诸要素与国际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国家统一永远是国家核心利益的核心。其四,从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看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韧性和吸收其他文明优秀成果的重要品质。其五,从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看文明交流互鉴的大趋势。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的思想传统和优秀品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国需要善于与世界上的“三教九流”打交道。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人类文明新形态;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简介】邢广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一级研究员。

中非共建现代文明:思想基础、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径2024-05-24


中非共建现代文明:思想基础、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径
李新烽  谷亚平  陈阿龙
【内容提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非洲同样处于现代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和非洲文化具有相通性,奠定了中非共建现代文明的思想基础。中非两大文明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最终将实现共同发展。中非共建现代文明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意义,有助于打破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构建中非文明观话语体系;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非共建现代文明的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泛非主义为指导,从双方的优秀传统文化入手探索中非文明的新融合,以中非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为根本落脚点,积极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全方位推动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非现代文明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
【关键词】中非共建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泛非主义;中非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简介】李新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中国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谷亚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讲师,中国非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阿龙,西安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学院讲师。

论区域国别学中的焦点—场域法2024-05-24


论区域国别学中的焦点—场域法
曾向红
【内容提要】设立区域国别学和国家安全学等一级交叉学科是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推进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需要积极构建能适用于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方法论,这是确保区域国别学能同时带来地方性知识和普遍性知识进而夯实其学科地位的重要前提。基于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尤其是其倡导的关系本体论和方法论关系主义,可以认为区域国别学视野中的区域和国家均为关系体,在研究这些关系体时可贯彻焦点—场域法的方法论。具体而言,焦点—场域法将特定国家或区域均视为关系体,认为其至少具有生成性、全息性、转化性、关联性、多维性和圈层性六方面特征。就内容而言,在区域国别学中运用焦点—场域法,重点在于探讨有关特定国家和地区的时间、空间和“人间”(生活世界)及其生成变化,并考察特定国家或区域的内外、左右、上下和前后关系以及它们在实践中涉及的权力—交换、象征—情感、规则—创造和策略等维度,进而获得有关该国或该区域生动与丰富的知识。将焦点—场域法运用到中亚五国与中亚地区的研究中,可发现该方法论能为观察中亚提供具有一定新意的知识、观点和视角启发。
【关键词】区域国别学;关系体;方法论;焦点—场域法;中亚研究
【作者简介】曾向红,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教授。

生成性权力与多边国际机制成员政策一致性研究——基于多边国际机制网络级效应的定...2024-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