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25年第4期

查看往期

时空之维与世界政治研究方法论的自主创新2025-05-06

时空之维与世界政治研究方法论的自主创新王存刚 孟凯强【内容提要】世界政治研究方法论的自主创新需要深入理解时空之维的要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时空之维可划分为三大认知层次:一是元认知的哲学层次所观照的时空哲学立场,即时空观问题;二是一般认知的社会科学理论层次所认识和把握的时空性质以及时空要素,即时空性问题;三是具体认知的学科层次所呈现的与时间学(历史)或空间学(地理、文化)之间的关系形态,即时空学问题。以古典主义糅合实证主义和阐释学为起点,西方世界政治研究方法论的时空之维出现过三次“裂解”;中国方法论的多重进路则基于中国辩证法的本源性思维方式,在时空之维的三个层次上呈现“合辙”之势。自主知识创新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需要面向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以“马中西”知识的汇通合流为根本路径,这在方法论上要求时空之维的三重“共振”,而唯有深度激活历史辩证法的中国性和当代性才能使得这一振幅达到应有力度。三次裂解(过去)、三层合辙(现在)和三重共振(未来)共同彰显中西世界政治研究方法论的时空之维。【关键词】时空之维;世界政治;方法论;自主知识体系;历史辩证法【作者简介】王存刚,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孟凯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全球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机遇共享范式——基于中国的理念与实践2025-05-06

全球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机遇共享范式——基于中国的理念与实践庄贵阳 周伟铎【内容提要】全球生态危机显现出全球生态治理的赤字和困境等问题。国际社会对全球治理日益迫切的需求和全球治理体系日益碎片化的趋势催生出了全球生态公共产品供给新范式。全球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演进过程可以划分为起源阶段、发展阶段和多元化转型阶段。供给范式可以分为霸权供给范式、多边合作范式与新兴大国主动供给范式三种。基于中国的理念与实践形成的全球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机遇共享范式在范畴、概念、特征和理论基础上都与传统的霸权供给范式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创新全球生态公共产品的供给范式,中国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应对提供了一种绿色发展模式,探索出更具可行性的全球生态危机解决方案,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全球生态治理方式上实现的历史性变革。中国提出的全球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机遇共享范式能够形成引领创新的规范话语,回应推进全球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规范机制,在强化全球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过程中展示人类大家庭和谐与合作的特色。【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球生态公共产品;霸权供给范式;机遇共享范式;全球生态治理【作者简介】庄贵阳,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伟铎,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去现场:国际冲突的实地研究方法2025-05-06

去现场:国际冲突的实地研究方法吕晓宇【内容提要】在全球政治不确定性加剧与国际冲突复杂化的背景下,传统信息源常局限于宏观动态与精英视角,难以捕捉冲突地区普通民众的微观社会体验与日常生活。冲突田野调查与战争民族志等实地研究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为揭示冲突的深层社会动因与感官经验提供了独特的路径。基于2018—2024年在叙利亚、黎巴嫩、哥伦比亚、乌克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等地的实地调研,作者系统探讨了国际冲突实地研究的核心价值、跨学科方法整合及实践挑战。实地研究通过“微观转向”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强调感官体验与情感维度在理解冲突社会动态方面的关键作用,借助人类学的“深描”、战地新闻的灵活操作和国际组织的结构化框架来构建适应复杂环境的研究路径。在现实中,安全风险、伦理困境与后勤限制对实地研究的开展构成了诸多制约,可通过弹性研究设计、身份策略调整与跨文化伦理应对挑战。这些发现不仅能够为冲突地区研究者提供操作性指南,也为区域国别学的知识生产与和平建设的实践策略贡献方法论视角,强调中国学者在全球冲突研究中应结合本土经验与国际对话,推动更具包容性与批判性的学术探索。【关键词】国际冲突;国际安全;实地研究;战争民族志;研究伦理【作者简介】吕晓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对外政策中的风险决策失控——以壬辰战争第一阶段和议为例2025-05-06

对外政策中的风险决策失控——以壬辰战争第一阶段和议为例于海洋 史聿韦【内容提要】风险决策失控作为对外政策行为的一种类型,反映了官僚制度在应对风险决策时因无法匡正制度和认知层面的缺陷而出现的组织性失败。其生成逻辑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官僚制度的集体风险接受倾向启动了制度性或临时性的职能重组,以解决其常态运行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其次,官僚制度的制度架构造成了决策者的风险接受差异,差异的大小影响了官僚制度形成合力应对风险决策的能力。最后,官僚制度内职能重组制度化程度高低与风险接受差异大小两个变量的叠加决定了风险决策失控发生的概率。对壬辰战争第一阶段和议活动案例的分析验证了相关假说,战场上的僵局以及严重的国内安全与财政危机使明朝产生了较高的风险接受倾向,做出和议决定。但官僚制度的衰落使其职能重组呈现低制度化特征,皇帝与内阁将决策风险转嫁给兵部尚书石星及其代理人沈惟敬,沈惟敬与石星执行了带有风险决策性质的和议活动。官僚体系内部不同成员则基于位置和认知差异对和议加以包容或制衡。他们之间的斗争导致和议活动失控,几乎败坏了战局。【关键词】风险决策失控;官僚制度;集体认知;职能重组;风险接受差异;壬辰和议【作者简介】于海洋,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史聿韦,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