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报刊投稿
|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期刊简介
杂志文章
版权信息
订阅指南
投稿须知
世界经济终审中论文
联系我们
首页
>>
期刊简介
>>
世界经济与政治
>>
2025年第7期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25年第7期
查看往期
请选择
年
请选择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5年第7期目录
2025-08-20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5年第7期
目 录
3 本立道生:描述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 /卢凌宇
35 不只争论:美国国际关系学科的身份塑造 /谷翔宇 袁正清
58 国家与产业发展:产业政治学的兴起 /李巍 邹玥
97 盟友选择与国际调停成败 /刘哲希 漆海霞
131 国际军备合作何以实现——基于技术期望与外部压力的分析 /杨晓昕 任慧敏
160 英文摘要
本立道生:描述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
2025-08-20
本立道生:描述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卢凌宇【内容提要】描述和解释都是国际关系学的学科目标、基本理论形态和建构方法。作为理论建构方法,描述是指用言语做陈述,旨在回答关于“是什么”的问题;解释则主要致力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回答关于“为什么”的问题。相较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西方主流国际关系学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解释过度而描述严重不足。这一偏好既是出于人类追求本体安全的普遍需要,更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政治学行为主义革命的结果。事实上,纵观科学哲学史,学界对因果关系本体地位的质疑由来已久。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关系固然有其客观内容,但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主观建构。相较于解释,描述在国际关系学中具备更强的基础性、似真性、政策相关性和传播力等独特优势。甚至可以认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于描述性理论而非解释性理论。大力发展描述性理论是中国国际关系学本土化和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一条重要路径。深刻的历史意识和优良的史学传统是中国学者得天独厚的认知优势,有助于提炼出高度真实的描述性理论。这样的理论不仅能激发学术争论并促进知识增长,还能更好地充当解释性研究的前提和假定,显著提高国际关系解释性理论的似真性。【关键词】描述;解释;因果关系;国际关系理论;自主知识体系【作者简介】卢凌宇,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
不只争论:美国国际关系学科的身份塑造
2025-08-20
不只争论:美国国际关系学科的身份塑造谷翔宇 袁正清【内容提要】国际关系理论的大辩论叙事不只是框定了学科发展的基本线索,更是美国国际关系学界适应世界物质权力从欧洲转向美国,完成美国国际关系学科身份建构,实现国际关系学科知识权力转移的过程。作者透过前两次辩论的知识线索,探讨了美国国际关系学科把欧洲特别是英国作为知识的他者,以辩论的形式在国际关系领域再现了美国社会科学身份的扩展和对他者的改造。在第一次大辩论中,欧洲移民学者为适应美国社会科学的主流,重新编写了欧洲的现实主义传统,完成国际关系学科的美国本土化,实现了知识权力从欧洲向美国的迁徙。在第二次大辩论中,美国国际关系学科通过自我的“科学”话语打败“历史”他者的英国学派,实现了“去欧化”,将国际关系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国际关系变成与经济学、社会学一样的“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完成了美国国际关系学科的身份塑造和“霸主加冕”。在此之后,所谓大辩论只是局限于美国国际关系学科内部的话语游戏。【关键词】大辩论;自我—他者;“去欧化”;身份;知识霸权【作者简介】谷翔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袁正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与产业发展:产业政治学的兴起
2025-08-20
国家与产业发展:产业政治学的兴起李巍 邹玥【内容提要】产业发展事关国家兴衰和格局变迁。2010年,作为国家主导型发展模式的代表,中国终结了美国长达120年的工业霸主地位,全球产业格局由此发生重大嬗变,产业发展中的国家角色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围绕国家与产业间关系讨论的思想源头可追溯至早期的重商主义。20世纪后期,针对东亚产业崛起,政治经济学者基于日本和韩国的历史经验,强调国家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是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核心角色,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发展型国家理论。此后,部分学者用国家安全型国家来解释美苏冷战背景下美国的科技创新政策及其对美国关键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当前,随着中美经济博弈不断加剧,经济安全型国家成为解释美国现代产业战略的新范式。发展型国家理论和安全型国家理论为产业政治学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智识基础,这一学术议程超越了传统的产业经济学,致力于把产业发展中的国家能力和地缘政治“找回来”,以更加全面地回答大国产业兴衰与国际格局变迁问题。【关键词】产业政治学;国家能力;地缘政治;发展型国家;安全型国家【作者简介】李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邹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盟友选择与国际调停成败
2025-08-20
盟友选择与国际调停成败刘哲希 漆海霞【内容提要】在国际调停过程中,为何作为冲突方盟友的调停者有时能够采取约束或支持冲突方的措施促使各方达成协议,有时却难以获得冲突方的信任进而导致调停失败,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并没有定论。调停发生与调停生效是冲突方与第三方的自愿选择,两者间存在密切联系。以调停选择作为切入点分析盟友调停的效果,可以发现仅与冲突一方为盟友的第三方(单方盟友)在实际发生的调停中虽然付出的联盟成本相对适中,但受制于联盟困境难以推动冲突各方签署和平协议。相较于第三方作为单方盟友的情况,与冲突方均为盟友或非盟友的其他类型第三方更容易获得冲突各方的信任,该类型的第三方可以采取威胁或约束冲突方等措施推动冲突各方的和平进程取得进展。基于对冲突事件数据库的统计分析以及对美国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进行调停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当冲突中的单方盟友作为第三方进行调停时,此类第三方较难被冲突双方接受并成为调停者。即便单方盟友作为第三方采取直接介入冲突的方式进行调停,在调停的生效阶段也仍然难以促使冲突各方达成协议。基于样本选择模型的数据检验结果表明,冲突中的单方盟友作为第三方推动的调停难以发生,有偏向的盟友调停者提出的调停协议难以获得签署。【关键词】盟友介入;联盟成本;调停选择;国际调停效果;美国调停【作者简介】刘哲希,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讲师;漆海霞,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