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报刊投稿
|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期刊简介
杂志文章
版权信息
订阅指南
投稿须知
世界经济终审中论文
联系我们
首页
>>
按主题分类
>>
能源与环境
按杂志分类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与政治》
《国际经济评论》
按主题分类
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
国际投资
全球宏观
中国经济
国别与地区经济
国际政治经济学
全球治理
能源与环境
国际关系
国别与地区政治
国际政治与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特征事实、内生动力与现存挑战
2022-02-22
【内容提要】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9月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将会促进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转变,而这个过程离不开绿色金融的大力支持。绿色债券作为其中的重要品种,未来也将迎来快速增长。海外绿色债券市场兴起较早,且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绿债标准和运作体系,其在项目评估、资金用途和管理、信息披露、政策激励等方面的制度安排都值得国内市场借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起步较晚但增长较快,其绿债品种、发行主体、投资者等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跨境绿色债券的发展相对缓慢。目前,绿色债券带来的良好声誉与政策支持带来的监管红利,是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内生动力,但后者的实施力度不足一定程度限制了绿债市场的发展;同时,中国的绿债市场存在多方面现实挑战,包括存在洗绿漂绿现象、发行者积极性不高、交投不活跃等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对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四点建议:尽快统一绿债标准,实施更大力度政策优惠,加强监管打击洗绿漂绿,促进绿债市场内外互通。为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未来的发展与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碳中和目标下的欧盟能源气候政策与中欧合作
2022-02-22
【内容提要】碳中和目标下的欧盟能源气候政策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是核心目标与关键途径;切实提高减排雄心,立法保障目标实现;强化可再生能源与能源效率目标,聚焦建筑、交通和工业等领域以落实减排任务;突出碳定价在减排中的作用,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防止“碳泄露”。欧盟旨在通过引领理念、技术和规则成为全球低碳领导者,能源转型与气候行动是其实现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中欧互为重要的气候合作伙伴,在碳中和目标、中美合作局限与地缘政治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双方在气候能源领域的竞合关系进一步凸显,碳定价与绿色债券正在成为中欧合作的焦点领域。展望未来,中欧应加强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立场协调,共同维护与构建公平合理的气候治理多边机制;重视第三方市场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与绿色融资;促进在以市场工具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协调合作,共同引领和制定相关国际标准与规则;积极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与研发合作,为世界提供更广泛的技术解决方案。
非意图的后果:政府扁平化改革与空气污染治理
2022-02-22
【内容提要】行政层级精简和决策权下沉能激发地方政府积极性,但也会加大权力监督难度,引发治理风险。本文利用扩权强县改革中环保行政管理权下放到县的政策实施,研究政府扁平化改革对县域空气污染的影响。分析发现,政府扁平化改革显著加剧了空气污染,导致污染类企业投资扩张,随着改革的推进其污染效应越发明显;这一效应与省对县的垂直监督密切相关,在省级主管部门监督力量不足和监督距离越远的地区,扁平化改革对空气污染的负向影响越明显;这一效应受到县级政府治理目标的影响,经济增长激励越强的县,政府扁平化改革的空气污染效应越大,中央政府强化环保监管有助于降低扁平化改革的污染效应。因此,在简政放权改革中,需要同步提升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监督力量,特别是规制部门的扁平化改革需要谨防出现监管“真空”,处理好放权与监督的关系。
通向低碳之路:高铁开通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
2021-10-22
【内容提要】本文使用城市和企业污染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和空间杜宾模型系统地研究高铁对城市工业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1)高铁开通降低了城市的工业碳排放,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均成立;(2)高铁通过影响企业的技术和成本,实现了绿色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生产率提升,从而降低了城市工业碳排放;(3)高铁通过技术外溢作用实现了沿线中小城市的工业碳减排。本文对解释中国工业碳减排的成就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下一阶段中国的碳污染治理开拓了思路。
气候相关金融风险:中外保险业的差异及应对
2021-09-17
【内容摘要】中国保险业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气候变化造成金融风险的机理也有所不同。中国保险覆盖率低,气候相关风险理赔损失较小,保险公司投资组合的气候风险敏感性低,气候相关风险对中国保险业的直接负面冲击可控。但中国气候相关风险可能更多由银行等非保险金融机构承担,加剧风险向银行业集中;灾后财政救助支出可能加剧各级债务风险,最终转化为金融风险;气候相关风险保障缺口大,可能引发次生经济风险,气候风险的间接冲击可能较大,值得重点关注并及时应对。下一步,应推动环境与污染强制保险立法,广泛开展减排责任保险,开发针对风电和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指数保险,推进碳保险市场建设。逐步建立政策性巨灾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气候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加大力度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养老体制改革,鼓励保险机构坚持中长期布局,开展可持续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