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友选择与国际调停成败
刘哲希 漆海霞
【内容提要】在国际调停过程中,为何作为冲突方盟友的调停者有时能够采取约束或支持冲突方的措施促使各方达成协议,有时却难以获得冲突方的信任进而导致调停失败,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并没有定论。调停发生与调停生效是冲突方与第三方的自愿选择,两者间存在密切联系。以调停选择作为切入点分析盟友调停的效果,可以发现仅与冲突一方为盟友的第三方(单方盟友)在实际发生的调停中虽然付出的联盟成本相对适中,但受制于联盟困境难以推动冲突各方签署和平协议。相较于第三方作为单方盟友的情况,与冲突方均为盟友或非盟友的其他类型第三方更容易获得冲突各方的信任,该类型的第三方可以采取威胁或约束冲突方等措施推动冲突各方的和平进程取得进展。基于对冲突事件数据库的统计分析以及对美国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进行调停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当冲突中的单方盟友作为第三方进行调停时,此类第三方较难被冲突双方接受并成为调停者。即便单方盟友作为第三方采取直接介入冲突的方式进行调停,在调停的生效阶段也仍然难以促使冲突各方达成协议。基于样本选择模型的数据检验结果表明,冲突中的单方盟友作为第三方推动的调停难以发生,有偏向的盟友调停者提出的调停协议难以获得签署。
【关键词】盟友介入;联盟成本;调停选择;国际调停效果;美国调停
【作者简介】刘哲希,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讲师;漆海霞,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