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立道生:描述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
卢凌宇
【内容提要】描述和解释都是国际关系学的学科目标、基本理论形态和建构方法。作为理论建构方法,描述是指用言语做陈述,旨在回答关于“是什么”的问题;解释则主要致力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回答关于“为什么”的问题。相较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西方主流国际关系学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解释过度而描述严重不足。这一偏好既是出于人类追求本体安全的普遍需要,更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政治学行为主义革命的结果。事实上,纵观科学哲学史,学界对因果关系本体地位的质疑由来已久。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关系固然有其客观内容,但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主观建构。相较于解释,描述在国际关系学中具备更强的基础性、似真性、政策相关性和传播力等独特优势。甚至可以认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于描述性理论而非解释性理论。大力发展描述性理论是中国国际关系学本土化和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一条重要路径。深刻的历史意识和优良的史学传统是中国学者得天独厚的认知优势,有助于提炼出高度真实的描述性理论。这样的理论不仅能激发学术争论并促进知识增长,还能更好地充当解释性研究的前提和假定,显著提高国际关系解释性理论的似真性。
【关键词】描述;解释;因果关系;国际关系理论;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简介】卢凌宇,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