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对外援助常被看作塑造国家形象、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外交政策工具。关于对外援助项目能否达到改善对华印象的效应,既有研究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作者首先从理论上探究援助改善对华印象的机制,然后在实证部分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对全球事件、语言和语调数据库的1316803个观察数据以及2000—2014年中国对外援助项目进行地理坐标距离计算和时间匹配,探究中国对外援助项目选择路径以及对华印象改善机制的时间效应和距离效应,发现中国对外援助项目存在选择偏好,即以改善式援助为主。此外,援助的对华印象改善效应在援助项目结束后5—6年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减弱,但回落速度较慢、长期效应依然存在;在项目实施之初,对华印象改善效应则存在反向作用和倒退期。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对外援助项目实施时需要密切关注民意反馈,更好地实现项目落地的“软着陆”;同时应注意关注援助项目的长期动力,增强项目的对华印象改善效应的持久性和长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