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
客户端
|
官方微博
|
报刊投稿
|
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期刊简介
杂志文章
版权信息
订阅指南
投稿须知
世界经济终审中论文
联系我们
首页
>> 杂志文章
按杂志分类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与政治》
《国际经济评论》
按主题分类
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
国际投资
全球宏观
中国经济
国别与地区经济
国际政治经济学
全球治理
能源与环境
国际关系
国别与地区政治
国际政治与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基于技术特性与议题属性的分析
2024-05-27
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基于技术特性与议题属性的分析
作 者:
薛 澜(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
赵 静(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
摘 要:当人工智能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时,人工智能国际治理便走到了一个历史关口。通用大模型商业应用引发各界对人工智能全球性议题的关注以及对相关发展红利和潜在风险的广泛讨论,在地缘政治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发展也被赋予国家间竞争的涵义。人工智能国际治理不能被简单视为普通的新兴技术全球治理,其具有的复合技术特性和多重议题属性亟须关注。人工智能的技术特性和议题属性带来了国际治理难点:各国均不具有实践经验与主导能力,国内议题与全球议题的传导性加强,新旧技术治理范式间存在摩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实践也在“利益相关方治理”的基础上,增加了“主权国家战略博弈”的内涵,并呈现出各方主体“治理敏捷性”的实践特色与治理趋势。为构建具有包容性的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机制,本文提出原则先行、分类敏捷、中间连接以及技术自治等治理思路,以启发国际社会各方参与主体的思考与行动。
人工智能与社会公平:国际经验、影响机制与公共政策
2024-05-27
人工智能与社会公平:国际经验、影响机制与公共政策
作者:
陈斌开(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徐翔(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对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一种新的通用目的技术,人工智能一方面对现有工作岗位产生一定替代作用,给就业市场与劳动收入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创造了一些新的就业机会,对一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产生积极作用。通过历史经验梳理与国别比较发现,自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技革命开始以来,技术进步对全球收入不平等的扩张作用更为显著,而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国别差异。通过分析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影响收入不平等的主要作用机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具有扩大收入差距的张力,但其最终产生何种影响取决于政府收入分配政策。为了应对人工智能冲击,应当采取有效的公共政策,以促进机会均等化为主要手段促进社会公平。
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链:分布、技术经济特征及挑战
2024-05-27
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链:分布、技术经济特征及挑战
作 者:
蔡跃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韦结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钟 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摘 要:集成电路产业链虽然全球分布,但真正参与其中的仅限于美国、英国、荷兰、德国、日本、韩国、中国等少数经济体,且各有专长和优势。从历史演化角度来看,这种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由美国政府及其本土企业推动形成。从技术经济特征来看,当前集成电路产业链具有“产业链条超长与产能集中”“资金技术双密集导致前端锁定后端”“细分环节品类利基市场容量有限”“下游需求对上游企业形成财务反制”等特征。在逆全球化背景下,集成电路产业链处于一种脆弱的“刃锋平衡”状态。技术持续进步和分工不断细化反而降低了产业链韧性,产业平稳运行变得愈发艰难和脆弱。主要经济体之间的技术脱钩风险,推高了数字化转型发展成本。国际社会应摒弃对抗、加强合作,积极营造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
中国碳市场建设的经验、成效、挑战与政策思考
2024-05-27
中国碳市场建设的经验、成效、挑战与政策思考
作者:
齐绍洲(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程师瀚(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碳市场是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十余年的试点碳市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也为全国碳市场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首先从法律法规保障、行业覆盖范围、配额分配方法、金融产品创新、数据监测报告和核查、能力建设活动六个方面总结了中国试点碳市场的建设经验。其次参照欧盟碳市场评估指南,以效果、效率、一致性为原则,构建了三级多维评估指标体系,对中国试点碳市场及碳配额分配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后评估。最后结合中国试点和全球其他碳市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从覆盖范围、总量设定、配额分配、交易体系、价格机制、数据质量、能力建设、与其他政策协同八个方面分析了全国碳市场面临的挑战,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思考。本文可以为中国更好地利用碳市场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促进基于能源转型的产业低碳转型提供翔实的政策参考。
美欧气候治理的路径差异、弥合趋势及其影响
2024-05-27
美欧气候治理的路径差异、弥合趋势及其影响
作者:
江清云(深圳技术大学商学院)
杨洁(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
摘要: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上,由于发展需求、产业结构的差异,减排方案一般应考虑各国自身利益。作为全球两个重要的经济体,美国形成了财政激励主导的减排模式,欧盟则采取了以碳定价为核心的减排机制,二者在绿色产业上的竞争有所加强。本文基于对美欧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政策和当前主要措施的分析,指出二者在气候治理路径上的主要差异及外溢影响。尽管气候治理路径存在差异,但在减排目标推进、钢铝产品贸易治理以及关键矿物供应链安全等议题上,美欧通过政策对话和合作机制展开协调,双方政策弥合趋势正在显现。美欧通过立法实施的绿色产业政策将气候目标与产业韧性绑定,对中国产业发展形成制约。在气候治理与产业竞争、贸易和国家安全关联的背景下,中国的气候政策和绿色产业发展战略应积极调整,通过全球市场多元布局、清洁技术创新以及参与多边气候治理等方式加以应对。